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内病外治”的医术。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
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它只作为一种医疗手段,后来逐渐发展为一门学科。针灸学就是整理研究针灸医疗技术及其临床应用规律和基础理论的科学。
针灸具有悠久的历史。古书上曾多次提到针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针,称为砭石。这种砭石大约出现于距今8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相当于氏族公社制度的后期。中国在考古中曾发现过砭石实物。到了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医学摆脱了巫的束缚,有了专业医生。据《春科左氏传》记载,名医医缓为晋景公诊病时,指出要“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到焉,不可为之”。这里所说的“达”与“攻”指的就是针刺和火灸。
战国至西汉时期(公元前476--公元25年),随着炼铁技术的进步,金属针逐渐得到了推广。金属针逐渐代替了砭石,从而扩大了针刺的实用范围,加快了针灸的发展进程。东汉、三国时期,出现了许多擅长针灸的医学家,其中,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成为一部具有完整体系的针灸专著。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56--589年),针灸专著明显增多。这一时期,针灸传到了朝鲜、日本等国。
说起针灸,你会质疑针灸有用吗?
其实质疑的人中,百分之九十九没有试过针灸,还有百分之一的是没有遇到好的针灸医生。对于针灸的效果,有一个专有名词:立竿见影。还有一个形容词针入痛消或者针入痛减。一些症状,下针以后,立刻会消除或者减弱。例如强烈的腰痛头痛,下针以后立刻就减轻了,还有一些哮喘和心脏病,针一下去,病人的痛苦就消除了,也不会出现生命危险了。
为什么扎针有时候痛,有时候却不痛?
首先,需要明白病的机理,病总得来说或虚或实,或表或里,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扎针有调动全身阳气的运行,如果是虚症,辨明是哪条经络虚,只要扎特定的穴位,就能调动阳气来补那条经络,如果是实证,同样要辨明是什么经络的问题,然后扎特定的穴位,这是调动的阳气就会集中在病患处,打通被堵的经络,通则不痛,所以才会有针入痛减的作用。
如果病在脏腑,就要扎和脏腑有关的穴位,才可调动阳气去那个脏腑,治疗脏腑里面的实证或虚症。所以说那些腰痛,无论是腰椎间盘突出还是寒湿初期,或者阳虚,只要扎对穴位,都有明显的效果,膝盖痛也是,无论是骨刺还是囊肿还是膝关节炎,只要扎对穴位,酸痛很快就能去掉,这里特别提出就是有些膝关节的老病患,严重到软骨已经磨损了,走路时能感觉到两块关节骨头碰在一起,这种也可以用扎针治疗,但扎针四五次才可消除这种感觉。毕竟软骨的生成需要时间。当然中药也可以治疗。
针灸-医学起源
针灸医学最早见于二千年多前的《黄帝内经》一书。《黄帝内经》说:“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两千多年来针灸疗法一直在中国流行,并传播到了世界。而针灸的出现,则更早。
远古时期,人们偶然被一些尖硬物体,如石头、荆棘等碰撞了身体表面的某个部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疼痛被减轻的现象。古人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或人为地刺破身体使之出血,以减轻疼痛。古书上曾多次提到针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针,称为砭石。这种砭石大约出现于距今8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相当于氏族公社制度的后期,人们已掌握了挖制、磨制技术,能够制作出一些比较精致的、适合于刺入身体以治疗疾病的石器,这种石器就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砭石。人们就用"砭石"刺入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砭石在当时还更常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的切开排脓,所以又被称为针石或 石。《山海经》说:"有石如玉,可以为针",是关于石针的早期记载。中国在考古中曾发现过砭石实物。可以说,砭石是后世刀针工具的基础和前身。
灸法产生于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在用火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身体某部位的病痛经火的烧灼、烘烤而得以缓解或解除,继而学会用兽皮或树皮包裹烧热的石块、砂土进行局部热熨,逐步发展以点燃树枝或干草烘烤来治疗疾病。经过长期的摸索,选择了易燃而具有温通经脉作用的艾叶作为灸治的主要材料,于体表局部进行温热刺激,从而使灸法和针刺一样,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由于艾叶具有易于燃烧、气味芳香、资源丰富、易于加工贮藏等特点,因而后来成为了最主要的灸治原料。
“砭而刺之”渐发展为针法,“热而熨之”渐发展为灸法,这就是针灸疗法的前身。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版权所有: 深圳市泛特宏景咨询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94233号-9
深圳罗湖区人民南路 400-110-8128